top of page

哨牙刀嘅人間煙火:酵母同社區嘅連繫

已更新:3月22日

長洲哨牙刀 Cheung Chau sourdough  

長洲係一個小島,細細粒但什麼都有。哨牙刀唔係普通麵包店,而係我同酵母、社區相處嘅痕跡。從2018年開始,用水果酵母整嘅酸種麵包,陪我走過忙亂同平靜,慢慢變成一種生活嘅節奏。喺哨牙坊,我同陌生人一齊揉麵團,喺笑聲中搵到溫暖。呢度唔係為咗賣嘢,而係一個空間,畀人同人喺麵包同故事中相連,留住長洲嘅人情味。


Ilustrator : IG@van_pen_mind at 2022
Ilustrator : IG@van_pen_mind at 2022

酵母同社區嘅人間煙火

長洲係一個小島,細到好似一粒塵,卻藏住香港嘅縮影,生活所需一應俱全。搬來呢度時,我唔知道麵包會變成我同呢個地方嘅連繫。2018年3月22日,哨牙刀開始咗,當時我用水果酵母整酸種麵包,諗住係一份簡單嘅樂趣。點知酵母同麵團同我講咗好多故事—24節氣嘅更替,唔同水果酵母嘅脾性,攪拌時嘅期待,低溫發酵嘅等待。每個麵包都係一個小小嘅生命,跟長洲嘅慢活步調連繫起來。


最初,我定期出爐,拎住熱辣辣嘅麵包同街坊分享,後來太攰,變咗不定期,到咗2025年乙巳蛇年,索性進入佛系出爐嘅階段。整麵包真係攰,但教人整麵包,卻畀咗我新嘅火花。2022年,哨牙坊喺PMQ Taste Library 開咗第一個工作坊,從此教班同搞活動變成我嘅主線。喺禁閉嘅日子,呢啲活動畀我同新朋友相識嘅機會—有啲係一個人嚟學,有啲係同家人朋友一齊玩,有啲係NGO團體想搵啲新意。喺長洲嘅小小空間,大家一齊動手,揉麵團、講故事,笑聲同麵包香交織,變成一種溫暖嘅日常。

呢種感覺—喺一個35-50分鐘程就能到達嘅小島,時間會慢下來。你可以喺窄巷散步,咬一口包,聽住海浪聲;或者留一晚,朝早被麵團發酵嘅氣味同島上嘅喧鬧喚醒。呢啲就係「人間煙火」—唔係驚天動地嘅大事,而係簡單嘅麵包同人之間嘅連繫。


喺呢度,我見過陌生人喺搓麵團時變朋友,見過家人喺烘焙中多咗話題,見過團體喺分享中搵到共鳴。哨牙刀係我同酵母、同長洲、同人相處嘅日記。整麵包嘅過程教識我耐心,而教人整麵包,教識我點樣將呢份耐心同溫暖傳開去。喺呢個小島,我唔再追趕,只係同麵團一齊呼吸,喺每一次發酵中,感受到社區嘅脈搏。





哨牙刀工作室


從廠佬到麵包師—我嘅人生轉折

我叫Wallace Ko。離開校園後,第一步人生係打理屋企嘅出口金屬製品業務,見證咗香港生產嘅尾聲同國內生產嘅交接。嗰陣時做「廠佬」,日日同機器、金屬打交道,生活好似係一條流水線,做到2012年,我決定放手,結束咗呢個階段。上一世做廠佬,呢一世我想搵啲新嘅感覺,於是拎起相機,開始咗攝影旅程。從2012年到2017年,我影咗好多影像故事,最後一份工係做劇照師。攝影好似虛幻又好似好實在,五年下來,餵飽咗我嘅精神,但始終填唔飽我嘅人生。


2018年1月27號,我正式搬入長洲。呢個決定其實醞釀咗好多年,一直想離開舊有嘅生活,但總係鼓唔起勇氣。直到之前嘅事業畫上句號,我終於踏出呢一步,嚟到呢座小島重新開始。起初,我想用攝影喺呢度搵食,但好快發現,影相雖然係我嘅熱情,卻養唔活我嘅胃。我好攰,於是諗,點解唔從食物出發,去接觸呢個社區?食物係連繫人嘅最好橋樑,尤其係早餐—咖啡同麵包,係每朝嘅靈魂。我開始迷上咗麵包,決定由零開始研究。一如以往,我鍾意搵古代嘅方法,發現咗商業酵母同遠古天然酵母嘅分別。互聯網令知識變得好易搵,只要肯試、肯錯,任何人都學到嘢。呢份傻勁令我沉迷於微生物同食物嘅關係,仲有佢哋同人嘅連繫。於是,哨牙刀工作室就咁誕生咗—一個用麵包探索生命、社區同自然嘅地方。


山上 2018 - 2020


樹下 2020-2022



店舖 2022-現在


點解麵包?—對工業化嘅反思

喺呢個講求效率嘅時代,食物變成咗流水線上嘅商品。即食包裝好方便,但麥香本該係陽光同土壤嘅對話,酸種麵包裏藏著微生物嘅呼吸同節奏。工業化切斷咗人同自然嘅連繫—水果皮上嘅野生酵母、穀物間嘅乳酸菌,係地球最古老嘅生命記憶,見證咗人類用發酵延續風味嘅智慧。但我哋追求「更快更多」,卻忘咗對食物嘅敬畏。

長洲呢座無車嘅小島,畀咗我另一種生活。潮聲代替鬧鐘,海風吹走煩躁,島民用雙手揉麵、用陶罐養酵母,依節氣採集食材。呢度嘅慢唔係落後,而係對生命嘅謙卑。我嘅工作室想重現呢種「與微生物共食」嘅古老對話—親手喺蘋果皮採集酵母,等七日培養出獨一無二嘅酸種,摸到麵團嘅溫度同呼吸。你會明白,呢啲唔係復古情懷,而係重新學同自然共生。我唔賣標準答案,只畀你一把鑰匙,歡迎你推開門,用雙手搵回食物裏嘅土地、時間同溫暖。



雙手嘅力量:從金屬到影像,再到麵包

人生對我嚟講,係一場場嘅轉變,每一次選擇都推我走向新嘅旅程。離開校園後,我第一步係投身屋企嘅出口金屬製品業務。嗰陣時正值香港生產嘅尾聲同國內生產嘅交接,我日日同機器、金屬為伴,生活好似機械咁規律重複。直到2012年,我決定放手,結束呢個階段,尋找新嘅路。


之後,我拎起相機,開始咗攝影旅程。從2012到2017年,我做咗五年劇照師,捕捉咗無數影像故事。攝影畀我一種既虛幻又真實嘅體驗—每張相都凝住一個瞬間,但轉眼又成過去。呢五年嘅創作滋潤咗我嘅心靈,但始終滿足唔到我對人生更深層嘅追求。到2017年,我再次選擇轉向,探索新嘅可能性。


2018年,我來到長洲,展開全新嘅篇章。喺呢度,我重新發現雙手嘅力量,決定從整麵包開始,醫好自己嘅肚同心。麵包唔單止係食物,更係我同自然、微生物溝通嘅橋樑。酵母嘅生長教曉我耐心同謙卑:每一次發酵都係新嘅起點,每一次出爐都標誌一個階段嘅完成。透過雙手,我感受到生命嘅脈動,搵返人同食物、人同自然嘅連繫。


科技進步飛快,AI一掣就生成無限可能,但我仍然相信,雙手做出嘅實物—尤其係食落肚嘅麵包—先係人類最根本嘅需要。喺長洲,我用麵包同雙手,對抗科技帶來嘅虛幻感,尋回屬於人嘅真實同溫度。雖然攝影旅程某程度上告一段落,但我從未放棄影像創作嘅技能。MoodyVisualStudiowww.wakinbakin.life/moodyvisual)喺背後低調支持我嘅媒體創作,成為我嘅經濟同精神支柱。


喺長洲嘅哨牙刀工作室,我將設計、攝影同麵包製作結合,用雙手同心靈感受每一個創作嘅瞬間。麵包講述咗轉變同重生嘅故事,影像記錄呢一切嘅痕跡。人生嘅轉變好似一個個小小嘅循環,但我唔執著於「輪迴」呢個詞—我只想用雙手,搵返最真實嘅自己。



WhatsApp Image 2023-12-19 at 05.10.34.jpeg
  • google map icon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  • WHATSAPP
bottom of page